为什么在种植过程中要不断施肥?可是森林中不需要施化肥,但腐殖质有机肥却无穷无尽?
因为人们要更高的产量,中国4000年的农业,见证了不施肥小麦产量200到300多斤,施肥1000多斤,森林不一样,活着就行,没有被人类索取,如果有一天被人类索取更多时,也是要被施肥的
其实万物生长,不论有机还是无机,***都是恒定的,只不过是转化过程不一样了。或者叫转化的地点不同了。
1、 森林中不是不需要施化肥,是没办法施化肥。
相对来说,森林中的有机质是够高的,而且其土壤植被厚实,枯枝和落叶不断飘落、腐熟,在不断地进行着有机质的形成。而这些有机质中也含有大约5%左右的大中微量元素,与有机质中的碳相结合,会不断地输送给树木根系营养元素,促进树木的生长。
森林中树木根系扎得相对比较深一些,它吸取养分、水分的能力也强一些。
而我们现在常见的观赏性树木种植,施肥的比较多了。所以,这个不能单纯因为不见施肥就认为森林中不需要化肥。我们这里的管岑林局朋友曾经告诉我,他们也是需要肥料的,只不过是针对性地对小树进行施肥。还是经济的原因吧。
2、为什么种植过程要不断施肥
不管种什么作物,它大多是需要从土壤中吸取养分的。而土壤中除了有机质中有少量的养分外,还有土壤颗粒间沉积的养分,需要被有机质矿化后被作物根系吸收。那么作物还需要的营养元素就必须通过人为施肥来实现了。
虽然是另外施用了肥料,但其营养元素,一部分被土壤吸附,一部分被作物吸收,其总养分是没有变化的。这也是我们致力于土壤改良,不让或者少让营养元素沉积在土壤的原因。作物吸收了营养后,元素会转化到果实当中,被人体吸收,秸秆还田后,又变成有机质在土壤当中了。
俗话说:
庄稼一枝花,全靠肥当家;
有收无收在于水,收多收少在于肥。
由于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巨大差异,所以其目的是不同的。农田生态系统最大特点是有人为的干预,这是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所不具备的,而农田生态系统的目的是获取经济产物。
关于矿质营养学说发展的历程:
17世纪,海尔蒙特(Van Helmont) 的柳条实验认为柳条的重量增加来自水,虽然其结论是错误的,但他把肥料学的实验方法引入植物营养领域。
19世纪初期,泰伊尔(Von Thaer) 提出“腐殖质营养学说”(Theory of humus nutrition) 。该学说认为土壤肥力决定于腐殖质的含量,因此腐殖质是土壤中植物养分的唯一来源,矿物质不过起间接作用,以加速腐殖质的转化和溶解,使之成为易被植物吸收的物质。
1840年,植物营养学科杰出的奠基人——德国科学家李比希(Justus Von Liebig) 出版了《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》一书,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。
此外还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
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施肥是为了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,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。森林中虽然不需要施用化肥,但是森林中的腐殖质有机肥是由动物的尸体、植物的落叶枯枝等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,它们被微生物分解后变成了腐殖质养分,这些养分可以供给植物吸收利用,促进森林的生长和发展。华晟丰源的微生物肥料就是在唤醒植物免疫系统的同时,还能减少农药施用量,还给植物一个健康体魄,稳产增收。
农业种植是人为管理的生产活动,森林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新陈代谢,两者的区别太大了。这也是为什么森林不需要化肥,有机质、有机肥却无穷尽的原因。
农业种植,从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化肥、农药、机械化,最大的目的就在于提供能够满足人们生存所需求的植物蛋白质、淀粉以及其他的营养成分。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在古代,农业种植仍需要在耕地里施用粪肥、人工除草;现在则是人为的补充化肥、使用药剂除草防病、使用机械化来替代人力提高作业效率和效果。这一切都围绕着两个字“粮食”。把杂草都清理干净了,为了下茬作物的种植,还要把耕地里的秸秆要么清理出去,要么一把火烧掉。虽然说耕种方便了,但是土地却被长期的掠夺,没有有机质、腐殖质的补充。因此,农业种植中需要不断的补充肥料、不断的除草杀虫和防病、不断的耕种。
而森林,则是处于最天然的新陈代谢过程。新老更替,落叶掉下去,新叶长出来,杂草也是处于有序生长的状态,同时,因为生态环境较为天然的原因,森林的物种多样性也是比较丰富的,杂草、树木、昆虫、苔藓、微生物、动植物残体以及动物粪便等等,这些物种和残留物共同完成了森林土壤的有机质的补充。枯枝烂叶、动物残体、排泄物、杂草等在昆虫、微生物的作用下会逐渐的分解、腐熟,用一句老话说就是“尘归尘、土归土”,从土里来,在还给森林的土壤。因为森林的一切都离不开土壤,这些新老更替的活动都在无时无刻的补充着森林土壤的地力。这也是为什么森林不需要人为的管理,也能保证土壤地力的原因。
所以,种地和森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人为因素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