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宝钗生日点戏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》有什么深意?
谢邀!和尚道士的话怎么信得?但是在封建社会迷信色彩却是权贵们借助的神力,当家的排斥婚配的借口。无能力生存傍依祖传,世袭,亲友,父母的人都属寄生。
书中的寄生草也好,山门装疯也好,王十朋江祭也好,都是作者影射宝玉犹如顺治,爱美人不爱江山,最后出家于五台山的典故。
漫搵英雄泪,相离处士家。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。没法缘转眼分离乍,赤条条来去无牵挂。哪里讨烟簑笠卷单行?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!
薛宝钗15岁生日,贾母叫她点戏,宝钗点了一出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》(又叫《山门》),并向宝玉推荐其中这一支“寄生草”曲子。宝玉听了,喜得拍膝叫绝。
这戏演的是鲁智深打死恶霸郑屠后,为避祸在五台山为僧,因醉酒打坏寺院和僧人,被他的师父送往别处的故事。
接着史湘云嘴快说戏子像林黛玉,黛玉发火,宝玉好心从中解说、调停,反而受到她二人的奚落,宝玉很是苦恼烦闷,袭人劝说几句,他却说“我只赤条条无牵挂”,自己大哭一场。提笔写了《寄生草》,又写了一偈:
无我原有你,从他不解伊。肆行无碍凭来去。茫茫着甚悲愁喜,纷纷说甚亲密疏。从前碌碌却因何,到如今回头着想真无趣!
薛宝钗说出“寄生草”,表现自己的博学,只盼望从此青睐有加,却无意中为贾宝玉指点迷津,使他悟了“禅机”。这也为他后来贾府败落,爱情破灭后出家为僧埋下了伏笔。
《山门》中鲁智深所唱的曲子和宝玉作的一偈一曲,都是在现实生活中“碰壁”之后想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寻求精神上的“解脱”。破坏佛门清规的鲁智深和不遵从封建家教的贾宝玉,都不为世人所容。
鲁智深打杀了镇关西,只得去五台山做了个酒肉和尚,惹得众人愤怒,方丈却一眼道出禅机,言其日后修为超过一般人。鲁智深后来投了梁山,替天行道。可惜宋江的“替天行道”是替“天子”行道,而不是“人之道”。当宋江提出招安,鲁智深当即指出“当今满朝文武,多是奸邪,蒙蔽圣聪”,可宋江等人被野心和欲望左右,梁山接受了朝廷的招安。鲁智深再一次入了寺庙,这一次是真的出了家,真正离开了污浊的尘世,彻底地觉悟了,了断了。
“衔玉而诞”的贾宝玉,是神瑛侍者转世,身上自然有灵气和慧根。但他在贾政眼里,是厌恶读书,游手好闲,不思功名,于国于家无望的浪荡子。在母亲眼中他是一个混世魔王,在妻子眼里他是仕途经济的判逆者,在贾府众人眼里,就是一个呆子、痴人,不合时宜的人。
鲁智深的悲剧,是因为宋江等人对功名的迷恋。而贾宝玉的悲剧,是贾府众人对仕途经济的痴迷,他倾慕“女儿”的清纯之美,出污泥而不染,虽然身上承载着“补天济世之材,利物济人之德”,却也不能摆脱“仕途经济”的枷锁。所以鲁智深替天行道的失败,就是通灵宝玉“无材补天”的痛苦和无奈。鲁智深的悲剧,也是贾宝玉的悲剧。鲁智深的结局也暗示着宝玉的结局。
谢谢邀请!
宝钗生日是谁主张过的?是贾母!宝钗作为借居在贾母家的客人,再加上她懂重守礼的习性,自然知道如何投桃报李。
书中写道:宝钗点了一出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》。宝玉道:“只好点这些戏。”宝玉显然是不喜欢这些热闹戏的,书中另一回讲到他在宁国府看戏,也是因为类似的戏不喜欢看,所以偷偷跑出去找回了家的袭人玩。宝钗道:“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,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,排场又好,词藻更妙。”宝钗真的是喜欢这样的热闹吗?以宝钗的性格来说应该不是,但是,她要顾及贾母的感受,所以点的都是老人家爱听的戏。而我们知道,贾母恰恰喜欢年轻人自然、随性、不必拘束。贾母让宝钗点戏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宝钗的一场考试,考试的结果当然是宝钗跟她不投缘。
正像宝玉说的那样:“我从来怕这些热闹。”
宝钗平时自谓藏愚守拙,安分守时,这样的女子懂事是懂事,却不可爱,生活中显得很无趣。不是说宝钗不好,然而她确实跟贾母不是一路人。按理说贾母专门给她过生日,她应该快快乐乐地度过那一天,随性而为,可惜宝钗做不到。生活过早让她变得少年老成。
我是苏小妮,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分享!
谢谢邀请。红楼梦这本书很早看的,忘光光了,但是我知道里面的人物除了贾宝玉和刘姥姥外都是心机男女,活的都很累,但是这也是生存需要,一个不领会可能就摊上事,点个戏也有深意估计是警告某人吧。
年少时读《红楼梦》,恨煞了那一僧一道。总觉得若非这两人从中作梗,甄士隐、柳湘莲、宝哥哥怎么会就义无反顾地出了家,尤其是那跛足道人,一干重要事情的发生,处处是他在主导。
《红楼梦》结尾,贾宝玉在大雪中拜别父亲,天地苍茫一片,与红楼收尾曲中言及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,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两相对证,是何等的契合!每每读及这一段文字,都要痛得痴了过去。
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二回书 (听曲文宝玉悟禅机)中提及,宝钗在生日时点了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》的戏码,那么点这出戏有何深意呢?窃以为这一章节恰恰是本书的题眼所在,作者借宝钗之口,表明了自身的处世理念,道家思想才是他所爱重推崇的,一支《寄生草》将这一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——
漫揾英雄泪,相离处士家。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。没缘法转眼分离乍。赤条条来去无牵挂。那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?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!
这鲁智深在红尘俗世中是混不去了,可佛门也非他避难之所,世界如此之大,却难立足,怎么办?随缘呀!道可道非常道,这绕了一大圈,又回到道法自然上来了。想那宝玉视仕途经济学问为洪水猛兽,视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为禄蠹,放言除《四书》外,杜撰的东西太多。不承想这一支《寄生草》倒是入了他的法眼,
正是宝钗的这一出戏,将宝玉向道之心推波助澜了一把,恰逢宝玉在调和姐妹争端中吃了瘪,悲从中来,提笔立占一偈云:
你证我证,心证意证。
是无有证,斯可云证。
无可云证,是立足境。
写毕,担心别人看不懂,又填了一支《寄生草》,词曰: